魯工信培〔2020〕114號
各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會、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為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總工會、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打造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總工會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科技廳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20年7月22日
關于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打造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意見
高技能人才是實現制造業強省建設攻堅、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把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以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為突破口,以加快建設一支數量充足、技能高超、結構合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目標,以院校、企業為主體,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市場導向、效果導向,堅持產業、人才發展深度融合,加強頂層設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隊伍基礎,補齊結構短板,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突出產業發展引領,構建全省公共實訓基地體系
1.加強公共實訓基地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緊密結合新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發展變化,以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制造業發展規劃為主線,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研究制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發展規劃,建立與現代制造業發展配套的公共實訓基地體系,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建設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300個左右,突出抓好“四個領域”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2.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公共實訓基地。把握世界前沿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注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前瞻性,在5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區塊鏈、石墨烯、3D打印材料、核電、航空航天裝備等高科技方面,建設一批前沿領域公共實訓基地,超前布局、創新引領。
3.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業領域公共實訓基地。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重點發展行業,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高端軟件、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檔數控機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虛擬現實、無人機、機器人、生物醫藥、高性能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統籌謀劃、優化設置,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建設一批緊缺領域公共實訓基地。
4.建設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公共實訓基地。圍繞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工、機械、輕工、紡織服裝、食品、家電、機電設備、農機、汽車、輪胎、船舶等優勢產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新業態,進行賦能和改造提升,建設一批傳統優勢產業領域公共實訓基地,調整優化崗位技能標準、實訓模式和實訓手段。
5.建設一批產業基礎領域公共實訓基地。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建設一批工業強基領域公共實訓基地。
二、精準功能定位,優化公共實訓基地結構布局
6.創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和功能。充分發揮院校和企業主體作用,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教育鏈為依托,整合政府、院校、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源,合作共建特色鮮明、功能精準、分工明確的公共實訓基地,實現實訓服務的差異性和技能人才培養的層次性。著力抓好專業、區域、產業集群三個層次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7.高起點打造專業公共實訓基地。對事關全省制造業發展大局的關鍵領域亟需的頂尖高技能人才,依托行業重點企業和知名院校,集中全省力量,聯合思科、IBM、西門子、寶馬、華為、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企業和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日本能率協會等世界知名機構及院校共建實訓基地,對接國際職業技能標準,引進國際先進實訓模式、實訓項目和實訓標準體系,打造高端國際實訓平臺,探索建立海外公共實訓基地,引進國內外知名實訓機構在我省建立分支機構,培養國際化、現代化、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8.高水平打造區域公共實訓基地。圍繞全省制造業布局,根據重點行業的區域分布,突出濟青煙“三核”引領,突出區域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依托區域行業骨干企業、院校,聯合其他相關單位,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公共實訓基地,面向周邊地區、企業、院校和社會組織,開展技能實訓、職業資格評價、師資培訓、技能競賽、技術支持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支持省會經濟圈建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化工、醫養健康及生物醫藥等實訓基地,支持膠東經濟圈建設現代海洋、先進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實訓基地,支持魯南經濟圈建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及食品等實訓基地。
9.高標準打造產業集群(縣域)公共實訓基地。圍繞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發展,鼓勵集群內龍頭企業、院校聯合其他相關單位,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開展特色性、基礎性、實用性技能實訓,培養縣域產業發展需要的基礎性技能人才。
三、探索運行機制,創新培養實訓模式
10.創新公共實訓基地運營模式。公共實訓基地按照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模式獨立運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力開發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實訓項目、實訓產品,在滿足自身學生、員工實訓需要的同時,主要面向社會,為其他院校、企業和培訓機構學生和員工提供有償技能實訓服務,切實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真正把公共實訓基地建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提高實訓基地對對公益性、公共性和社會急需的政府購買實訓服務項目的承接能力。
11.強化企業場景式實訓。院校公共實訓基地要按照工廠車間進行設計建設,按照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布局,導入企業文化和管理規范,實行車間管理、現場管理、看板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使實訓學員技能提高的同時,在意識、理念、管理、文化上得到提高。
12.推廣生產性實訓模式。公共實訓基地要以“生產性”實訓模式為主體,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實行真實生產任務式培養,到生產線上崗實訓,承接具體生產任務,實行模擬定額、定損、定耗和成本核算,邊生產邊實訓,真刀真槍實練,讓學員直接接觸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深化對崗位標準、工藝技術的認識,提高學員的職業素養和實際操作技能,實現實訓項目與產業需求對接、實訓內容與崗位標準對接、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13.培養高技能人才數字化能力。公共實訓基地要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大力應用以5G、AI、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AR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使用智能裝備,提高公共實訓基地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學員在實訓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數字化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場景,提高數字化技能,真正成為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的現代化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14.實行高技能人才訂單式精確培養。鼓勵企業對亟需的高技能人才,采取個性化定制的訂單式培養方式,委托公共實訓基地培養訓練。大企業可單獨組班,中小企業可融合需求抱團式組班培養。企業根據自身崗位需要和技能標準,與公共實訓基地聯合招生,共同制定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公共實訓基地特別是院校屬的公共實訓基地、企業“雙導師制”、校企一體化雙主體育人,指導學員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技能提升,將委托方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生產規范等內容貫穿培養全過程,提高學員對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鼓勵企業制定獎學金和學費返還激勵機制,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對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工作滿一定期限的,可分次返還學費。
15.建設高水平的實訓指導師隊伍。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工匠精神與操作能力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實訓指導師隊伍。指導師要具有誠實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任勞任怨的勞模精神,成為學員職業成長的標桿和表率;要具有較強的實訓指導能力、設備操作能力、項目開發能力,具備專業技術開發、新產品開發、職業技能開發、專業實訓標準制定等能力,在專業領域、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能夠滿足公共實訓基地教學需要。大力選拔高技能人才到公共實訓基地擔任實訓指導師,實行實訓指導師定期到企業生產車間實踐鍛煉制度,不斷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教學水平。
16.支持企業公共實訓基地辦學。以企業公共實訓基地為依托,利用自身設備、技術、資金、人才優勢,發揮企業在行業上的影響力,舉辦或參與舉辦具有特色的、專業性、技能型職業(技工)院校,興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精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規律,結合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創新發展、流程再造,以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為主要目的,系統培養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行業發展服務。采取“雙元制”培養模式,從招生源頭抓起,實行招生招工一體化,企業與學員簽訂勞動合同,給學員發放基本工資并購買五險一金,學員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突出實踐鍛煉環節,強化技能訓練,學員在企業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時間要占總學時的50%以上。
17.加強職工技能提升培訓。積極構建“學習型企業”,廣泛開展全員培訓學習,支持企業依托公共實訓基地對新錄用職工、轉崗職工和在職職工采取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等多種形式,進行系統培訓,職工教育培訓年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各級行業主管部門,要依托公共實訓基地,研究制定企業職工培養計劃,分層次、分行業對關鍵崗位的職工進行實訓。省里舉辦車間主任、班組長系列實訓,圍繞基礎管理、現場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領域,每年安排1000名以上重點企業的車間主任、班組長進行重點培養,從中選拔100名以上到德國、日本等海外實訓基地學習研修。
四、鼓勵職工成長成才,建立高技能人才長效激勵機制
18.著力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倡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社會價值觀,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引導廣大職工堅守職業道德、塑造職業精神、提升職業素養,立足本職崗位,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成為本領域的行家里手。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開展“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主題宣傳活動,樹立職業英雄,講好技能故事,樹標桿、立典型,宣傳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勇于奉獻、追求卓越的先進事跡。倡導新的求學觀、擇業觀、成長觀,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
19.建立體現技能價值的分配機制。鼓勵引導企業根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技能津貼制度。探索運用多種分配方式,完善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技能勞動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實行職工技能水平與薪酬待遇掛鉤。鼓勵企業對具備創新能力、現場解決問題能力和業績突出的優秀技能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制。對于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重大質量問題和取得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對于解決重大工藝技術難題、重大質量問題和取得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給予重獎。
20.建立發展共享的成長機制。塑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構建職工與企業命運共同體,使職工與企業建立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標和價值觀。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伙人”制度,鼓勵企業采用分期支付薪酬、參加持股計劃、獎勵股票期權以及超額利潤分享等方式,對業績突出的高技能人才進行激勵。引導企業制定職工職業發展規劃,實現職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引導企業設立技師、高級技師等級和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崗位序列,同工程技術序列享受同等的工作、生活、政治待遇,打通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通道,進一步暢通技能人才發展渠道,為拓展職工成長成才空間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五、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公共實訓基地高質量發展
21.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傳導機制。加強高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每年對全省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摸底,編制并定期發布規模以上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導向目錄,引導公共實訓基地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和企業人才需求,及時調整實訓項目、實訓教學計劃。
22.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圍繞“四個一批”重點領域,在專業公共實訓基地、區域公共實訓基地、產業集群(縣域)公共實訓基地三個層次上,每年遴選50個基礎條件好、示范引領作用強的公共實訓基地作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試點。
23.加強公共實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和績效評估。研究制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建設標準化的實訓流程和高技能人才實訓課程體系,建設企業實踐類精品課程資源庫。建立公共實訓基地評價體系標準和績效考核制度,圍繞實訓方向、領域、內容、模式和實訓人數、質量等方面,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新列入試點的公共實訓基地進行績效考核,對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取消其試點資格。
24、建立交流聯系機制。成立山東省公共實訓基地產教聯盟,建設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專題網絡平臺和培訓系統,搭建試點單位學習交流合作共享平臺,開展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定期召開座談會、現場觀摩會、評議會,舉辦公共實訓基地技能比賽,交流經驗做法,分享信息資源,展示實訓成果,合作共謀發展。
25.合力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各級、各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院校要高度重視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公共實訓基地在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作用,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規劃、科研、技改、教育等方面,落實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全省公共實訓基地齊抓共管、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