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各部門單位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內容如下: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加快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領先的交通強省,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明確分階段發展目標
1.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三個階段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到2030年,基本建成交通強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人民對交通的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高。構建便捷高效的快速網、四通八達的干線網、覆蓋廣泛的基礎網,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便利化、區域發展協調化、城鄉交通均等化、綜合水平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密度和通行能力居全國領先水平,打造“123”客運通達網,即: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內實現1小時通達、省內各地實現2小時通達、與全國主要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建成“123”物流網,即:省內1天送達、國內2天送達、國際主要城市3天送達。
到2040年,全面建成交通強省。交通運輸總體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國際一流,交通運輸互聯互通和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全省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共享美好的交通運輸服務,全面保障和支撐強省建設。
到2050年,鞏固提升交通強省建設成果,設施更先進,保障更有力,服務更優質,人民更滿意。
二、建設互聯互通、面向國內外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2.建設貫通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積極融入國家交通運輸主通道規劃建設,加快臨淄至臨沂、董家口至梁山、德州至鄆城等高速公路,京雄商、京滬輔助通道、濟鄭、魯南、青島至日照至鹽城、濱州至臨沂、青島西至聊城等高鐵通道,濟南機場、煙臺機場改擴建等民用機場項目建設,推動京滬新一代高速鐵路規劃建設,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雄安新區及相鄰省的立體互聯。大力開拓“一帶一路”陸海通道,積極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大力發展中日韓陸海聯運、歐亞國際班列,加密民航和海運國際航線,推進公鐵跨境運輸便利化。充分發揮全省港口資源整合效能,優化提升客貨運輸結構,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世界一流國際中轉港。到203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9000公里,形成“九縱五橫一環七射”網絡布局;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省際出入口分別達到27個和49個;全省高鐵運營里程達到5700公里以上,高鐵網絡覆蓋縣域范圍達到100%,“四橫六縱”現代化高鐵網絡基本形成;高速鐵路省際出入口達到15個;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6個;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360個。
3.建設省域內便捷順暢的綜合交通網絡。以交通運輸無縫銜接和零換乘為目標,推進城際鐵路、通用機場、城市軌道交通、城市群快速公路融合發展。加快濰坊至煙臺、萊西至榮成、濟南至棗莊、濟南至濱州、德州至商河、即墨至海陽、青島至平度至萊州、濟南至濟寧、淄博至東營等鐵路建設,推進商河、即墨、棲霞等通用機場發展,鞏固普通公路發展成果。到2030年,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0000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30萬公里。
4.提高城鄉交通保障能力。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濟南、青島、棗莊、煙臺、濰坊、威海建設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完善城市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和無障礙設施。有序推進濟南、青島、煙臺、濟寧、濰坊、淄博、威海、臨沂、菏澤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強化城市軌道交通、公交汽電車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加快充電、加氫、加氣設施建設。到2030年,軌道交通營運里程達到1200公里,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居全國前列。注重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建制村通公路的質量和水平。
5.建設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形成多點貫通、互聯互通的樞紐體系。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優先支持建設客運、商業、產業開發一體化樞紐。
三、建設便捷高效、先進共享的運輸服務體系
6.提高客運出行保障服務水平。加大高鐵、航空、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方式供給,建立省際、經濟圈快速客運服務系統。建設旅客聯程運輸體系,完善綜合客運樞紐行李直掛、票務服務等設施,提供全程電子化服務。推行城際、城鄉道路客運公交化運行模式。
7.打造綠色高效的貨運服務網絡。加快港口和物流園區集疏運鐵路、主干油氣管道、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水運和管道轉移。大力發展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建立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加快發展高鐵快運及電商快遞班列。拓展內陸“無水港”物流功能,積極布局建設內陸港。增強公路貨運“門到門”優勢,健全城市和農村配送網絡,形成便捷經濟高效的貨運體系。到2030年,綜合貨運樞紐達到50個以上,農村物流覆蓋率實現100%。
8.培育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共享交通,增加智能化、定制化、共享化客運供給,推進網約車、共享汽車等客運服務新模式規范發展。深化交通運輸與旅游高效融合,打造青島、煙臺郵輪始發港及日照、威海停靠港,建設“仙境海岸”“泰岳勝景”等一批旅游景觀公路,利用京杭運河等適宜河段建設旅游航道,建設30個以上通用機場開展低空飛行旅游,完善樞紐、服務區等交通設施的旅游服務功能,創新開發消費業態。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綠色環保、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嫁接提升貨運物流業。
9.加快交通運輸裝備技術升級。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集成服務基地。推動通用航空裝備突破發展,支持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加快電動汽車、氫能源交通裝備發展,加強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和部件研發創新。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智能化、數字化的先進交通裝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依托魯南高鐵、京臺智慧高速、濟青中線智慧高速、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等項目,研發應用一系列智能運維、服務的裝備和技術,并在智慧交通建設中廣泛應用智能高鐵、智能高速、智能船舶、自動化碼頭等新型裝備設施。
四、建設創新協同、融合開放的智慧交通體系
10.加快重點領域技術創新。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與交通運輸的融合發展,研制基于納米材料等新材料的長壽命超高性能混凝土,開展新型裝配式無砟軌道結構研發應用,依托京杭運河、小清河等開展生態航道建養技術研發,重點突破高速公路智能化、“兩客一危”營運車輛智能監管、車路協同等關鍵技術。開展智慧高速公路系統工程研究,建設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全過程管控的智慧高速。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建立物流、監管、服務一體化的港口云生態平臺和自動化碼頭系統。到2030年,智慧高速公路占比達到50%以上,建成10個以上智慧碼頭。
11.構建智慧交通服務系統。推進交通運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高精度數字化基礎地圖和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庫。拓寬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在列車運行控制、車輛和船舶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廣泛應用交通基礎設施自感知、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成支撐全省的智慧高速大數據應用平臺。
12.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交通行業各類創新主體組建創新聯盟。鼓勵交通協會、企業自主制定實施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積極參與智能駕駛、車路協同、智能船舶等新領域標準制定。創建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實驗基地、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科研平臺,打造智慧交通重點實驗室。探索建立人才、技術、資本相互融合的創新創業機制。
五、建設節能環保、生態集約的綠色交通體系
13.推進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交通運輸發展全過程,建立完善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創建公路綠色服務區、綠色鐵路站、生態航道。改造更新高耗能設施設備,推廣施工材料、廢舊材料再生和綜合利用。
14.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推進交通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實現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車輛100%為新能源、清潔能源。嚴格控制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大力推進碼頭岸電設施建設和船舶受電設施改造,主要港口集裝箱、客滾和5萬噸級以上干散貨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配備率達到100%。積極推進LNG、電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船舶發展,完善船用LNG加注供應體系。鼓勵港口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機械優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有效防治公路、水路運輸大氣污染。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場揚塵、噪聲和施工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推行綠色施工。
15.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推進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保護設計,合理避讓永久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地、林地、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加強交通通道的綠化美化,建設公路、內河綠色交通廊道。
六、建設可靠完善、反應快速的交通運輸安全生產體系
16.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完善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技術標準體系,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控投入,強化新改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安全性評價。加快交通運輸工具安全防控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推進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17.健全交通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健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法規制度標準。完善安全生產責任,依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建立覆蓋全行業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提高預防預控能力。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安全監管機制,建立安全生產信用體系。加強安全培訓與宣傳教育。
18.構建交通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健全交通運輸應急指揮、應急預案、應急隊伍、應急物資保障、預測預警、應急工作規范等保障體系。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和管理平臺,探索建立多種方式、協同高效的救援模式。推動應急保障基地建設。
七、建設綜合統一、協調高效的行業治理體系
19.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制定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和政策,創新綜合運輸協調聯動機制,實現“多規合一”。整合交通運輸資源,做大做強省屬交通運輸骨干企業,打造交通投融資和建設運營大平臺。
20.健全完善法治型、服務型管理體系。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交通運輸營商環境,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和行業管理職能。加強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行業信用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21.打造“山東交通標準”。制定綜合交通領域地方標準,完善標準體系,積極爭取上升為行業或國家標準。
八、加強組織保障
22.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交通強省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解決有關重要事項和重大問題。省綜合交通運輸工作領導小組及公路、民航、鐵路建設工作專項小組統籌推進全省綜合交通運輸建設項目實施,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有序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建立完善交通強省建設督導推進和評估工作機制。
23.做好要素保障。深化交通投融資改革,建立完善政府引導、分級負責、多元化籌資的交通投融資體制。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鼓勵采用市場化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在自然資源、環保、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扶持。
24.建設高水平交通人才隊伍。依托省內外科研單位、院校、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培養壯大高水平的科研創新人才團隊、一線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加強產學研結合,建立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新機制。建立山東交通運輸發展高端智庫,完善專家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