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上就能逛‘金融超市’,動動手指就能隨時比對各銀行的金融產品,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濟南高新區科創企業負責人張先生滑動著“泉融通”平臺界面說。
這個匯聚18類115家金融機構、423款產品的數字化平臺,為企業搭建起從初創期到成熟期的完整服務體系。據濟南財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泉融通”平臺上線以來累計放款突破5萬筆,貸款余額超350億元。
這一創新實踐是濟南科技金融改革的縮影。近日,由濟南市委金融辦評選的“科技金融十大引領示范項目”正式發布,包括“提升‘泉融通’金融服務質效”在內的十個項目脫穎而出,涵蓋數據賦能、資本鏈接、人才價值轉化等關鍵領域。5月19日至20日,“示范項目媒體行”舉行,這場深度調研,讓濟南科技金融創新案例可感可觸,改革經驗可學可鑒,為科創金融生態建設提供“濟南方案”。
從“頭銜認證”到“信用資產”
以人才價值破題科創融資難
當人才頭銜成為信用背書,金融創新讓"智力資本"撬動千萬信貸。
“我們是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技術研發與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隨著市場訂單增長,企業面臨流動資金短缺問題,但因輕資產運營,傳統抵押貸款難以滿足需求。”山東海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洪田說。
轉機始于濟南農商銀行的“人才價值發現”。濟南農商銀行客戶經理調研發現,該企業董事長董海明是政府認證的“泉城領軍人才”,企業手握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該行創新設計組合方案,以人才稱號直接授信500萬元,疊加專利質押再貸500萬元,綜合利率較市場降低40%,實現“以才養貸”。
這劑金融良藥立竿見影。企業貸款用信后經營成果明顯提升,6個月內產值增長120%,新增訂單超3000萬元;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后續申請多項專利均已獲批,并獲評“省專精特新企業”。
這場金融創新的背后,是持續五年的產品迭代之路。濟南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才貸"自2019年面世以來,持續開展項目評估,定期檢視與市場適配性,結合客戶辦貸反饋,相繼于2022年、2024年進行修訂完善,進一步打磨產品要素、優化辦貸流程,使“人才貸”產品針對性更強、比較優勢更明顯。
截至今年4月底,濟南農商銀行投放“人才貸”余額76戶、1.45億元,投放“知識產權質押貸”“魯科貸”“濟擔- 科創貸”“濟擔- 攀登貸”“海右人才貸”等專項支持貸款產品20.22億元,有力推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落地。
搭建資本市場“問診臺”
打造企業上市培育生態鏈
貫通多層次資本市場“水系”,對于快速成長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依托資本市場發展壯大至關重要。
5月1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資本市場“問診會”在濟南舉行。在齊魯股交與全國股轉公司聯合舉辦的“全國股轉系統審核服務座談會”上,8家擬掛牌企業帶著各自發展中的“疑難雜癥”,獲得了來自新三板掛牌審核專家的精準把脈。這場特殊的“專家門診”背后,映射出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實踐。
時間回溯至2023年10月20日,隨著齊魯股交與全國股轉公司簽署首批監管合作備忘錄,“三四板”制度性對接在齊魯大地正式落地。之后的10個月里,這條"資本快車道"助力5家企業完成新三板轉板,累計培育出86家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以某新材料企業為例,經過齊魯股交的全面規范培育,借助“四轉三”綠色通道僅用時37個工作日便通過審核,實現當地新三板掛牌企業零的突破。
這樣的速度得益于齊魯股交搭建的“科創上市通”綜合服務體系——通過"1134"服務矩陣,構建企業梯度培育生態。據介紹,齊魯股交緊扣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需求,構建“科創上市通”綜合服務體系,形成“1134”服務模式,即:打造“齊魯科創板”專屬培育板塊;形成“規范培育-融資支持-上市銜接”全鏈條服務;建立企業成長數字檔案庫、專利成果轉化庫、上市儲備企業庫;暢通梯度成長通道、資本鏈接通道、技術轉化通道、上市轉板通道。
截至目前,齊魯股交已為濟南市4800余家科創企業建立企業數字檔案,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7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60家、小巨人企業18家;幫助濟南市科創企業融資186億元;打通了濟南市科創企業快速掛牌新三板的“綠色通道”,5家擬掛牌企業蓄勢待發。
“專利”變“紅利”
破解專利轉化“四不”困局
山東省各市知識產權專利申請量分布、各市專利許可量、轉移量、各市授權率統計......走進山東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展廳,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流演繹著技術要素的市場脈動。
“在‘2023年濟南高新區專利拍賣’中,實現專利拍賣12件,成交額300余萬元。線上平臺自運營以來,累計完成累計進場交易29857件,交易額5.97億元,實現了‘紙面技術’向市場價值的華麗轉身。”山東齊魯知識產權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原山東齊魯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簡稱“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魏志華說。
這種轉化力的突破是‘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的制度創新。據介紹,目前知識產權轉化主要面臨“不能轉、不愿轉、不會轉、不敢轉”難題,對此,交易中心建立線上交易平臺,建設“高價值專利運營庫”,已入庫專利148197條,推動專利轉化實施;另外,線下發揮山東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優勢,聯合代理機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服務方,積極對接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資源方,鏈接園區、協會、企業等技術需求方,形成“平臺+高校院所+機構+企業”轉化模式。
齊魯銀行“科研貸”的實踐,則為技術要素市場化提供了金融注腳,將目光投向那些尚在實驗室階段的“潛力股”。某生物科技企業自注冊登記以來,一直處于研發階段,始終未產生營業收入,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齊魯銀行了解到企業情況后,通過科研貸為申請主體發放了首筆銀行貸款5000萬元,一次性填補了企業的成果轉化的資金缺口。通過本次融資,企業可實現酶解蛋白粉3 萬噸的生產能力,實現營收3億元,同時該項目的落地可進一步促使上游玉米蛋白資源被充分開發利用,以及滿足下游對功能性價值原料迫切需求。
當金融創新深度嵌入科創鏈條,濟南市科技金融十大引領示范項目正在催生“乘數效應”。下一步,濟南市委金融辦將持續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為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 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