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山東省節水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節水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我省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省水利廳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山東省節水產業發展規劃》,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水利廳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山東省海洋局
2025年6月19日
內容右側:
山東省節水產業發展規劃
節水產業是指為節水而組織開展相關經濟活動的總稱,包括節水相關技術研發、裝備和產品生產制造、工藝改進、節水智能化綜合集成、節水服務等經濟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節水產業。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節水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動我省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發〔2022〕18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發展節水產業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4〕898號)和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近期規劃至2027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精神,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和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節水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創新引領、重點突破,堅持塑強鏈條、培育集群,堅持兩手發力、協同推進,統籌推動節水科技創新和產品裝備有效供給,推進市場供需兩端有效銜接,努力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融合化的現代化節水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節水新質生產力,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到 2027 年,全省節水產業規模達到千億元,節水產業重點企業達到 200 家以上,形成 10 個以上特色優勢節水產業集群(園區),培育 2 個以上國家級或省級節水科技創新平臺,節水技術研發創新、產品裝備制造和供給能力明顯提升,支撐節水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節水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將山東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先導區。到 2035 年,全省節水產業規模十年翻一番,培育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產品,在節水技術工藝、產品裝備制造和管理服務等領域建設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龍頭企業,打造 5 個以上百億規模特色優勢節水產業集群,基本建成現代化節水產業體系,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把山東打造成全國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
二、發展布局
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找準定位,科學布局,推動形成濟南、青島“雙核引領”,沿黃、濱?!皟梢韼印?,特色優勢節水產業集群(園區)“多點支撐”的“2+2+N ”節水產業發展布局。
“雙核引領”:濟南和青島兩市依托創新要素集聚、綜合實力強勁等優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引領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打造全省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核心區。
“兩翼帶動” : 沿黃地區以農業節水增效為目標,重點發展節水灌溉設備、輸水管材制造和智慧灌溉服務,打造黃河流域農業節水樣板;濱海地區依托海水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推進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和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融合發展,打造全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高地。
“多點支撐”:各市依托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和各類特色園區,因地制宜培育節水產品裝備制造、非常規水開發利用、綜合節水服務等特色優勢節水產業集群(園區)、龍頭企業,構建形成多點支撐、優勢互補的節水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三、重點領域
(一)先進節水裝備和設備
充分發揮山東制造業基礎優勢,圍繞農業、工業、生活等各領域節水需求,強化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構建高端化、系列化、規?;? 節 水裝備設備制造體系。到 2027 年,高效節水灌溉、廢水處理回用、高效冷卻、高端泵閥、智能生活節水器具等先進節水裝備和設備制造產業規模達到 500 億元以上。
農業節水設備。推動節水灌溉設備提檔升級,大力推廣應用噴灌、微灌、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著力突破智慧精準水肥協同調控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生產。結合各地養殖產業布局,推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應用,推廣畜禽養殖干清糞工藝、工廠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等成套技術設施裝備,加快推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和工廠化水產養殖向綠色循環、高效節水轉變。在濟南、德州等市,鼓勵研發生產大中型噴灌設備、滴灌帶及配套智能調控系統,推廣應用變量灌溉技術。
工業節水裝備。推動火電、鋼鐵、石化和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金屬等高耗水行業企業和園區冷卻水循環系統和廢水處理回用系統提升改造,支持研發應用低成本、高性能的廢水處理及回收利用技術工藝和成套設施裝備,提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現廢水少排放或近零排放。開展無水、少水替代技術工藝和設備研發。在青島、淄博等市鼓勵研發無水或節水型印染技術裝備,在淄博、臨沂等市鼓勵研發陶瓷行業干法制粉生產工藝及裝備,在濰坊、煙臺等市重點研發生產節水消霧冷卻塔、空氣冷卻器等高效冷卻設備。
生活節水器具。推動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普及更新,重點發展節水型、免水型、生態型等新型用水器具。支持家電、衛浴行業開展智能感知、節水節能、無水除菌等功能產品研發生產,重點發展高水效智能坐便器、洗衣機、洗干一體機、洗碗機、凈水機等家用商用設備。推動適應農村的經濟型、節水型衛生間水沖設施研發和應用,因地制宜推廣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在青島、德州、濟寧等市加快發展節水環保、智能互聯、集成化的高端節水器具制造,著力提升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通用節水設備。推動加壓調蓄供水設施設備升級改造,在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等市,支持發展多級高效離心泵、高端干式真空泵、無負壓變頻供水設備、儲水壓力容器、閥門等給水排水設備制造,著力提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依托各市水處理設備生產企業和水處理項目,研發生產復合離子交換、生物接觸氧化、曝氣攪拌、殺菌消毒、高效氣浮、高效壓濾等水處理技術和成套化設備,推動水處理通用技術集成應用。
(二)新型節水材料和藥劑
加強復合型、高效型、環保型節水材料和藥劑的研發生產,與下游產業協同聚焦新場景,研制新產品,開發新應用,提供定制化、專用化、系列化的產品和服務,由制造銷售產品向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轉型。到 2027 年,新型輸水管材、高性能水處理膜材料、綠色水處理藥劑、復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節水材料和藥劑產業規模達到 300 億元以上。
新型輸水管材。聚焦節水灌溉、供排水、引調水等需求,鼓勵發展各類輸水管材產品,著力提升產品控漏降損特性,拓展應用場景和規模。依托氯堿行業和石油化工等上游產業基礎,推動各類塑料輸水管材和復合管材等提質升級。在節水灌溉領域,重點發展 PE 、 PVC 等管道灌溉管材。在直飲水領域,重點研發生產薄壁不銹鋼管、銅管等管材。在長距離輸水領域,重點研發生產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鋼塑復合管等大口徑管材。在濟南、濟寧、聊城、臨沂等市,大力發展各類輸水管材,提升研發制造能力。
膜材料及組件。聚焦污水處理和再生水、淡化海水、礦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開發利用需求,強化水處理膜材料及組件研發生產,加快高端膜材料國產化與規模化應用。推廣應用膜法水質深度凈化技術,重點發展高分子超濾微濾膜、高通量陶瓷納濾膜、中空纖維復合納濾膜等高性能膜材料及組件。在污水處理領域,重點發展膜生物反應器等專用高強度、抗污染膜材料及裝備制造。在海水淡化、微咸水處理、高鹽礦井水處理等領域,重點研發生產高性能、抗污染、抗氧化、耐溶劑反滲透膜材料等。在濟南、青島、淄博、煙臺、威海等市,著力發展各類水處理膜材料及組件制造,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水處理藥劑。聚焦工業、市政、石油開采等領域水質凈化和水效提升的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綠色環保型水處理藥劑,擴大生產規模,升級生產工藝,提高產品性能。在水質凈化領域,重點發展各類水凈化濾料和活性炭材料、高容量易再生離子交換樹脂等。在油田采出水處理領域,重點研發生產復配破乳劑、磁化破乳劑等。在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鍋爐水處理、海水淡化等領域,重點研發生產無磷、可降解的綠色環保阻垢劑和復合緩蝕阻垢劑等,加快突破與國產膜材料配套的膜處理藥劑研發。在棗莊、濟寧、淄博、東營等市,推動各類水處理藥劑研發生產,支撐水資源安全高效利用。
土工合成材料。聚焦水利工程防滲和雨水集蓄利用需求,推動各類土工織物研發制造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發展。在調水工程、灌區渠道和水庫等工程建設領域,研發應用高效過濾型土工織物和多層結構的防水土工膜。在雨水集蓄利用設施領域,研發應用高滲透、反濾性能土工織物等。在泰安、德州、濟南等市,加快復合土工合成材料等防滲材料研發制造,提高在土工材料行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水計量監測和智慧節水
加強用水計量監測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完善用水計量監測體系,推動水資源計量器具制造向智慧用水管理服務延伸,促進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水資源取供用排各領域利用,全面提升數字節水、智慧節水水平。到 2027 年,水計量監測和智能感知設備、智慧節水系統開發等產業規模達到 100 億元以上。
計量監測設備。推進用水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強智慧化水計量監測設備研發生產和應用,提升用水計量監測覆蓋面、準確性、實用性。加強供用水在線計量體系建設,推動高耗水企業、工業園區配備智能遠傳水計量設備,實現分水源、分用途、分工序精準計量管理。在濟南、濰坊、威海、臨沂、濱州等市重點發展無線遠傳水表、智能水表制造,在濟南、青島等市,重點發展測控一體閘門、非接觸式測量設備等渠道計量設備制造,推動用水智慧計量技術創新。
智能感知設備。推進水資源利用全過程智能感知設備研發應用,推動大中型灌區、高耗水企業、工業園區、城鄉供水管網、非常規水利用工程配套完善物聯感知設備,提高取用水智慧化管控能力。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領域,配套完善壓力、流量、水質等監測采集裝置,推廣應用聲波探漏、光纖測漏等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節水灌溉等領域,推廣應用成套化土壤墑情自動監測設備,探索利用遙感技術指導科學灌溉。依托濟南、濰坊、東營、濟寧等市智慧農業服務企業,推進土壤墑情監測設備集成制造和規?;瘧?,加快補齊傳感器及系統集成技術短板。
智慧節水系統。推進節水管理信息化建設,促進數據匯聚、治理和共享,強化數據分析應用,提升節水管理精細化、數字化水平。推動大中型灌區、高耗水企業、工業園區、公共供水企業和高校等公共機構建設智慧用水管控平臺和移動終端,建立“監測- 分析 - 決策 -執行”閉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互聯網+節水管理”典型應用場景。加強智慧水務一體化平臺建設,提升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智慧化水平。
(四)現代節水管理服務
深入推進節水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水生產和供應業等融合發展,探索完善合同節水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非常規水供給、科技節水、綜合節水服務,培育壯大節水服務市場主體,推動節水服務專業化、一體化、全域化發展。到 2027 年,現代節水管理服務產業規模達到 100 億元以上。
合同節水管理。完善合同節水管理機制,拓展應用場景,創新管理模式,加強項目輔導。在引黃灌區和農業規?;洜I發展較好的地區重點推廣委托灌溉服務,探索推廣“合同節水+農業水價改革”模式。鼓勵高耗水企業、園區和高耗水服務業以合同節水管理方式實施節水改造、廢水深度處理、用水智能管控等。鼓勵在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公共場所,采用購買服務、用水托管等模式,對用水設施和污水處理站等節水設施實行委托運營管理。支持小型、分散節水項目打捆實施節水改造。在淄博、煙臺、濰坊、德州等地探索開展全域合同節水管理,打造全域節水典范。
非常規水供給。完善再生水、淡化海水、礦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配置利用體系,不斷提升產能規模、擴大應用領域,培育一批非常規水開發利用領域研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服務企業。推進再生水、淡化海水等生產設施及輸配管網建設,加強供需對接,發展潛在用戶,充分發揮設施設備效能。引導企業通過技術迭代和管理創新,降低生產運行成本,形成相對常規水源的替代優勢。引導各市聚焦工業生產、市政雜用、生態補水等關鍵領域用水需求,統籌推進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再生水配置利用。將淡化海水納入沿海地區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按照國家部署,實施沿海工業園區海水淡化替代行動。在濟南、淄博、棗莊、濟寧、泰安、菏澤等市,推進礦井水分質分級處理,擴大礦井水利用規模。在東營、濱州、德州、濰坊等市,發展微咸水灌溉和水產養殖。
節水技術推廣 。 完善節水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引進專業服務機構,開展節水科技咨詢、成果挖掘、技術交易等服務。鼓勵舉辦各種形式的推介會、展覽會,促進節水技術裝備產品推廣交流。完善農業節水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圍繞各類農產品種植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廣地膜覆蓋保墑、適應性節水灌溉技術,培育推廣耐旱節水作物、品種及耕作模式,推廣畜禽養殖污水處理、漁業循環水養殖技術。
綜合節水服務。完善專業節水服務培育機制,鼓勵建設節水技術服務平臺,為用水戶節水診斷和節水改造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發展專業化節水服務隊伍,培育一批集節水研發設計、設備制造、投融資、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節水服務企業,促進節水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業節水服務企業集成墑情監測、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供一站式節水灌溉服務。鼓勵發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等專業節水服務。探索依托專業機構擔任區域節水管家,為高耗水企業和園區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節水技術服務。
(一)產業鏈群培育工程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特色優勢節水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節水產業集群(園區),激發內需發展潛力。
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強化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梯度培育節水領域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加大“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培育力度。在高效節水灌溉設備、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循環冷卻系統、綠色水處理藥劑、節水管材、智能水表、土工防滲材料、合同節水管理等領域,培育一批規模以上節水產業重點企業,扶持一批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創新能力強的企業。
實施集群培育行動。強化節水產業集群培育,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特色產業為支柱,集聚共享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等要素,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規模大、效益好、影響力強的節水產業集群,提升節水產業區域優勢。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配套企業、協作伙伴,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高行業競爭力。
打造節水產業園區。強化專業化園區建設,明晰園區發展定位,通過提升現有節水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引進國內外知名節水企業等方式,建設一批特色節水產業園區,提高一體化綜合配套服務能力,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健全產業發展鏈條,帶動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推動節水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優勢資源,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協作,推動中小企業深度融入龍頭企業創新鏈供應鏈,加快形成節水產業建圈強鏈共同體。依托大型企業集團和重點項目,帶動節水技術工藝裝備研發制造和應用。
(二)重大項目支撐工程
堅持把抓項目、擴投資作為發展節水產業的硬支撐,利用“兩重”“兩新”等政策機遇,謀劃和推進一批節水重大項目,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支持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以項目建設推動節水產業發展質量和規模持續提升。
加強農業節水項目建設。深入實施 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生態養殖、種養循環模式,鼓勵各市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實施工業節水系統提升。深入實施工業企業和園區水效提升行動,推動高耗水企業和工業園區實施節水改造,促進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推動化工園區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規水應用盡用。
加快城鄉供水管網改造。深入開展城鎮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進重點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實現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清零。推動農村集中供水規?;l展,優先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開展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改造,加強供水管網維護,降低管網漏損率。
開展非常規水開發利用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再生水等非常規水開發利用,推動將非常規水開發利用工程納入現代水網工程體系及相關規劃,建立非常規水利用項目儲備庫。扎實開展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建設,按照國家部署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建設。支持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項目建設,謀劃和建設一批海水淡化工程、礦坑水綜合利用項目。結合雨污合流管網清零、海綿城市建設等,規劃實施一批城市雨水集蓄利用項目。鼓勵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建設蓄水池(塘)等工程設施。
(三)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圍繞節水領域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應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示范應用和迭代升級,構建高效協同的節水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企業主導型節水產業科技研發創新機制。引導節水領域企業加強企業技術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建設。鼓勵國內知名科研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等在省內設立研發中心。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
強化先進技術裝備研發。充分發揮省科技計劃項目引導作用,鼓勵企業“揭榜掛帥”實施節水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節水產業技術創新融合,重點在有機廢水和高鹽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高效冷卻、高性能膜材料、智能感知與優化控制等方面,研發形成一批突破性、引領性技術裝備產品。對符合條件的節水技術攻關重大成果,優先認定為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加快節水產業智能化技術改造,推動裝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提升裝備數控化、生產線數字化和工廠智能化水平。
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企業需求牽引的引擎作用,推動節水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緊密銜接 ,促進節水產業技術升級。支持節水領域高校、有條件的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基地,為節水科研成果提供概念驗證、二次開發、工藝驗證和中試熟化等服務。加強各領域先進節水工藝、技術、裝備、產品征集和推廣工作,支持節水領域優秀技術成果納入《國家成熟適用節水技術推廣目錄》《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成熟適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廣清單》和《山東省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目錄》“山東好成果”。
加大產業人才引育力度。充分發揮人才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智力支撐作用,培育壯大節水領域專業人才隊伍。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圍繞水資源節約保護、非常規水利用、節水裝備制造、智慧水務等發展需求,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依托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等平臺載體,加大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引進培育力度。鼓勵企業采用“舉薦制”、產業顧問“雙聘制”等模式,多渠道增強節水產業高端復合型人才供給能力。建立節水專家庫,擴大節水產業領域智庫。
(四)質量品牌引領工程
堅持質量為本、標準先行,著力提品質、創品牌,構建節水產品裝備和服務高質量供給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推動節水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提升山東節水產業品牌競爭力。
完善節水產業標準。支持節水產業標準化建設,認真執行國家、行業節水標準和用水產品水效等級標準,建立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相協同的節水標準體系。推動制定一批引領節水產業發展的技術、工藝、裝備、檢測、評價、管理和服務標準,以標準提升引領節水產業優化升級。鼓勵行業協會、企業等參與國家、行業、地方及團體標準制定,鼓勵企業制定更加嚴格的企業標準。
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支持節水產品裝備制造企業建立健全先進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按照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加強產品質量控制。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質量體系建設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節水產品認證、節水服務認證,支持具備條件的機構申請節水認證資質,提供節水認證服務。建立第三方節水服務信用評價機制,探索推行節水服務能力和信用等級認證,規范節水服務業發展。
打造優勢特色品牌。支持培育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節水產業品牌。開展“好品山東、節水優品”市場拓展行動,推動更多山東節水制造產品融入雙循環、開拓新市場。引導技術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誠信度高的節水產業企業,通過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廣打造區域特色高端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推進機制。充分發揮省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及時協調解決節水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局等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對節水產業發展給予積極支持。各級要將培育節水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專業協會等各方面作用,合力推動節水產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制度政策體系,引領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節水產業相關法規政策宣傳,大力宣傳推廣節水技術、裝備和產品,形成發展節水產業良好氛圍。
(二)加強資源要素保障。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債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對符合條件的節水產業項目進行支持。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將節水產業納入政府引導基金的重要支持范圍。支持通過發行企業綠色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和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質押融資擔保等方式,拓寬節水產業企業融資渠道。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供需對接活動,發展“節水貸”“水權貸”等節水金融服務。完善水價形成機制,落實節水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在政府采購中按規定優先或強制采購節水產品。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用水權交易市場,推動水權收儲交易,讓水資源要素充分“流動”起來。推動用地、用電等指標向先進節水產品裝備制造業傾斜。
(三)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瞄準節水產業和技術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敲門招商”。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戰略合作,深化拓展合作空間,建設更多具有引領性的高端節水產業項目。鼓勵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相關國際水事活動,開展境外節水技術咨詢、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等合作,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帶動節水技術、產品“走出去”,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附件:推動節水產業發展重點事項分工表
附件
推動節水產業發展重點事項分工表